关于我们

便利店:疫情后或将进入全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0-05-02

 

个人零费用代理店+,日收入3000+,可兼职做

正如17年前的“非典”催生了京东和淘宝,过若干年后看,一定也会有行业头牌把他们起家或发迹的原因和新冠肺炎疫情联系起来。

新冠肺炎疫情让几乎全体中国人在长达数个月的时间改变了生活方式。这种改变有的时候,可能随着疫情结束而结束,例如餐饮,虽然人们感受到在家做饭厨艺提升的乐趣,但到疫情烟消云散之后,能够想象得到,人们会从家里冲出来呼朋唤友去餐厅大快朵颐。

有的改变则由于某种习惯的形成而成为孕育新的商业模式的沃土,比如便利店。

一篇题为《一家“封城”中的武汉便利店》的文章中这样描述:街头巷尾和社区里的24小时连锁便利店,成了封城后武汉民众的“诺亚方舟”。人们从最初的采购米面油、方便食品,再到后来用上了“买菜送菜服务”。便利店在此次疫情中扮演的角色,已经远超出了一家零售商店的范围。

据统计,在武汉包括中百罗森、Today、可多、苏宁小店、美加宜、7-11、昆仑好客、易捷等品牌连锁便利店门店总数达到2131家,平均1家店覆盖近5200个常住人口,覆盖率远远高于全国水平。

便利店长期打造的鲜食供应链和零售云平台以及比传统小卖部更高的管理水平和货源组织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疫情初期供应混乱的时候依然保持正常的运营。在第三方物流瘫痪的非常时期,能保持营业的都是拥有制造鲜食的工厂及配送链的便利店,而24小时“不打烊”的营业时间,更是大大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不仅在武汉,全国各城市的连锁便利店都成为疫情期间保障供应的零售主力,由于便利店365天24小时无休的商业模式,让便利店在春节前就充分做好了员工继续上班的准备。无心插柳,便利店成为几乎仅有的能够全员在岗的行业。疫情期间,便利店让人感受到城市的呼吸,让出来透口气的市民心头有了一份暖意。

连续几个月的隔离生活,让很多原本在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和传统零售店解决日常生活购物的城市居民得以高频次光顾便利店,体验了这种零售模式的方便、卫生。消费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一旦习惯于更高档次的购物环境和购物体验,就很难回到过去。疫情过后便利店势必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便利店在灾害等特殊时期的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有过非常具体的体现。近四十年来日本所发生的几次大地震中,便利店在防灾、救灾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阪神地震发生后,罗森派出直升机向受灾地区的店铺供货。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发生4分钟后,7-11就成立了抗灾应急指挥部,每天3次向灾区运送商品,确保店铺供货充足。罗森则利用自家物流链配送原材料进入灾区,以最快速度恢复生产。特殊时期连锁便利店提供的方便和及时性,自然大大促进了人们平时对便利店的依赖。

早在20年前,有人就认为日本便利店已经饱和,但在电商已经充分发达的今天,日本便利店的总数依然处于增长当中。

在日本,便利店甚至被称为“第四基础设施”。甚至一些政府的公共服务也会通过便利店提供,2017年7月起,7-11、全家、罗森等日本几家大型便利店公司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发生灾害时应国家要求提供紧急资助的“指定公共机关”。

门口结账处的柜台,上边摆香烟,下面放安全套,这几乎是所有便利店的招数,这种摆放,把便利店24小时营业的必要性彰显出来。

和所有传统小卖部不同的是,每个便利店内都会有大概占店面面积20%~30%的鲜食厨房。鲜食厨房意味着,每间便利店的周围必须存在大量没有时间精力在家做饭的人口,他们的基本特征是:工作繁忙、时间不能自主并且有相对较高的收入。

鲜食厨房既是便利店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也是传统小卖部无法实现的业务——鲜食意味着便利店必须建立稳定的食物半成品供应链。因此无论从需求还是供给上看,便利店都是社会进入到工业化后期、高度城市化的产物——白领成为城市就业主体。

上世纪70年代是日本便利店迅猛发展的时期。在五六十年代,日本的实际GDP 增速平均达9%以上,但在70年代GDP增速放缓至年均4.8%,自此,日本结束工业化中期的高速发展阶段,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消费社会。1970年,日本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

1971年,伊藤洋华堂的员工铃木敏文在美国出差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便利店这种不同于传统小卖部的新业态,并力主公司引进到日本。此时正是大型超市在日本火热的时候,公司大部分人反对引进这种业态。反对的理由很充分,和大型商超比,这种小店单位面积的销售额肯定更低,同样的销售额也要雇佣更多的人工。但铃木最终用便利店未来经营上与大超市的差异化和更高效的管理计划说服了公司。

1927年,7-11的前身全球第一家便利店在美国达拉斯诞生,由一家制冰公司创立。冰块销售点夏季天天开业,每天营业16个小时,公司发现居民在购买冰块的时候还希望能顺手买到牛奶、鸡蛋、面包等家常食物。于是冰块销售点就顺理成章地转型为小卖部。1946年,因为当时店铺的营业时间是每周七天从早上7点一直到晚上11点,公司干脆更名为7-11公司,此时公司开始进入扩张期,1963年,公司开始实现全天24小时的营业,此时才真正迎来了连锁便利店的大发展机遇。

罗森在日本的规模仅次于7-11,罗森同样诞生在美国。1939年,罗森成立,最早是一家牛奶店,也是上世纪70年代进入日本,后被日本人收购。

便利店的大规模扩张期,在美国是“二战”之后,在日本是上世纪70年代。现代零售模式大体经历了百货商场、超级市场、郊区折扣店、便利店和电商这几个发展阶段。作为后发国家,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全过程。电商的横空出世让中国零售业进入了几种模式并驾齐驱的状态。

电商凭借技术优势,直接压制了以沃尔玛为代表的郊区折扣店在中国的发展,使这种模式尚未大面积普及便进入萎缩期。但便利店所拥有的特性却很难被电商所取代。以Today、便利蜂为代表的本土连锁便利店能够快速崛起就是基于这种判断。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便利店总数约12万家,平均每家店覆盖1.1万余人,销售额达226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据商务部统计,便利店销售增速在实体零售业态中排第一。

目前进入行业统计的本土连锁便利店品牌已经接近上百家。这些新型零售企业正在飞快地取代夫妻店。

贝恩咨询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消费者行为和偏好的改变,将进一步影响消费市场的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将会加速提升,马太效应可能愈加明显。面对疫情,规模更大的连锁便利店,显现出更高的反应速度、调度能力、运营弹性,在后疫情时代,品牌效应将得以进一步彰显,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同样由于后发,中国本土连锁便利店一开始就和电子商务相结合,将数字化融入了经营模式。因此,这种取代速度会比发达国家的过程走得更快。

/template/Home/AllNew/PC/Sta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