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央行数字货币临门:超级钱包博弈“去现金”与“去中心”

发布时间:2020-04-25

 

个人零费用代理店+,日收入3000+,可兼职做

中国在全球数字法币赛道上的“领跑”优势正在加大。

去年年中以来陡然提速的DC/EP(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数字货币/电子支付,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名称)筹备工作近期又迎来突破性进展——一份农行数字货币钱包测试链接流出让市场首次窥得DC/EP的“前端画像”,此后亦有地方函件截图显示,DC/EP将于不久后在苏州相城区机关单位以交通补贴形式试点落地。

多位市场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从上述进度看,中国人民银行或将成为全球首个发行数字货币的央行。

市场和舆论热情再次被点燃,数字货币概念股票应声而起,银行产业链跃跃欲试,相比于监管部门的稳妥谨慎,市场和产业链更乐于勾勒DC/EP落地后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

外有libra挑战主权货币稳定性,内有私人支付机构固化市场格局,加之虚拟货币投机暗涌,以及疫情冲击,交织成DC/EP加速推进的复杂背景。这场前所未有的货币发展“变革”,对监管、市场、产业链以及C端使用者,都意味着什么?DC/EP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超级钱包呢?

超级钱包雏形隐现

在测试钱包截图和苏州试点消息发酵一天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以下简称“央行数研所”)向外界回应:网传DC/EP信息为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测试内容,并不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发行。当前阶段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以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功能。

这证实了流出的测试钱包确是四大行技术赛马的路径之一。

作为承载数字货币的载体,根据钱包“画像”,此前轮廓化的DC/EP逐渐清晰——这枚钱包包含兑换、管理、查询以及钱包挂靠等主要功能,也支持扫码、汇款、碰一碰支付等多种交易方式,看起来与目前市场常见的移动支付工具颇为相似。

市场共识在于,在货币的四大职能(价值计量、支付、流通手段和价值贮藏)中,支付是数字货币最有潜力率先改善的领域。这种定位主张从DC/EP的名字——“数字货币/电子支付”中也可明确。

虽然DC/EP具有支付工具价值,但其与目前常见的移动支付方式从货币属性和技术路径上都有本质差异。从货币属性上看,第三方支付对应的是M2,性质上是商业银行负债,而DC/EP是M0,即流通中的现金,是央行负债。而从技术本质看,二者也有着范式区别。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18年发表的《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几点考虑》就提到:如果是普通货币配上数字钱包,只是电子货币;如果是加密存储于数字钱包并运行在特定数字货币网络中,才是纯数字货币。

央行数研所所长穆长春在网络课程上曾明确指出:DC/EP是数字化的纸钞,是“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什么叫‘价值特征’呢?简单来说,就是不需要账户就能够实现价值转移。”你用纸钞进行支付的时候,不需要账户,DC/EP也是这样。

一位移动支付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简单理解,就是安装了“DC/EP”的终端(可能是手机或其他介质),不需要去银行开户,甚至不需要联网环境,只需要相互“碰一碰”就可以实现交易。在某些额度级别的交易中,用户可以选择匿名,银行看不到交易细节,只有央行可以追踪。

不过,当前以账户为主要载体的国内支付系统已很发达,数字货币面向零售市场的价值何在?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认为,传统基于账户的支付体系主要有两方面不足——交易账户的可获得性和跨境支付的便利性。数字货币的主要出发点就在于弥补这两处不足,而这就涉及支付系统的范式转换。

“支付系统(乃至金融基础设施)分为账户范式和Token范式,前者以银行账户体系为代表,后者以区块链为代表。”他表示。

有国有大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当前普遍的支付方式中,不管是刷卡或是扫码,均是账户范式下的操作,中间涉及结算清算多个环节,而数字货币的流转不必须依托现有银行账户,可以实现支付即结算。

从此前农行的测试钱包来看,数字货币钱包独立于银行账户之外,不再依托于传统账户,但可以接受与银行账户进行绑定,即松耦合。邹世伟认为:如果DC/EP在技术效率和商业拓展上做得足够好,站在用户角度,DC/EP与“断直连”后的第三方支付理论上应该带来同样体验。

特别是DC/EP还具备“法偿性”,任何交易场景都必须无条件接收。一位上海资深支付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央行在推动条码互联互通,就是因为私人支付机构实质形成了业务壁垒——不同运营方的条码互不相认,不同电子钱包转账也有障碍,防篡改能力弱。而DC/EP实现的是全覆盖,支付即结算,依托“全新的支付体系”,有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超级钱包”。

值得注意的是,DC/EP选择是某种价值范式(也可以理解为token范式)和账户范式的混合,但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并不是像比特币、Libra、甚至一些国家研发央行数字货币一样全面倚赖区块链技术。穆长春近期就《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相关问题受访时就表示:DC/EP在技术选型上综合了传统集中式架构与区块链技术优势,借鉴区块链技术核心内涵与优势,回避其短板。

从央行此前披露的一系列技术路径看,邹传伟分析认为:DC/EP发行登记子系统由中央银行负责维护,是中心化的,不需要运行共识算法,这样就不会受制于区块链的性能瓶颈。在DC/EP中,区块链用于数字货币的确权登记,居于辅助地位,比如网上验钞功能。

一位清算机构人士告诉记者:至少在央行到商业银行(商业机构)一层,DC/EP一定是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并未真正运用其中。而商业机构到普通人这一层,采取哪种技术,监管允许各家百花齐放。

产业链变局酝酿

此前,央行数字货币确定了发行投放的“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到商业银行/商业机构一层、商业银行到普通人一层)。根据央行人士此前表态,数字货币在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做好的基础上,支付路径、支付条件以及之上的商业应用尽可能交给市场来做。

去年《财经》报道中显示,参与央行数字货币项目试点的机构包括工、农、中、建四大行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讯运营商。

前述国有大行人士和清算机构人士均向记者证实:蚂蚁金服和腾讯方面也都参与了DC/EP的试点,并在进行相关方案设计。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方面对此均未予置评。

此外,芯片、云服务、5G的电子终端巨头亦大概率参与其中。记者注意到,2019年11月,央行副行长范一飞率队到华为深圳总部调研,央行数研所当日与华为签署关于金融科技研究的合作备忘录。

前述上海资深支付人士向记者表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是作为APP运行在手机操作系统上面的,如果能跳过APP直接在手机操作系统层面进行改变,那支付逻辑和速度都会上一个台阶。

不过,不同于2017年央行在数字票据交易领域B2B性质的首次试点,此次DC/EP试点真正走向C端场景产生频发交易,因此必须借助商业银行和商业机构的场景覆盖与运营能力。

多个信号显示,银行之外,第三方支付公司必然在DC/EP的流通中扮演角色。

国盛证券区块链研究院近期统计发现,2016年以来,央行旗下3家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研究所、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涉及数字货币的97项专利中显示:存放DC/EP的“钱包”或可不直接依赖银行账户而实现转账、支付等功能。因此,未来有支付经验和牌照的服务商有望介入DC/EP产业链。

而同样从公开专利亦可以发现,今年2月以来,以“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申请人,涉及“数字货币”的专利密集增加达到5项,内容覆盖钱包开通、交易处理、匿名交易系统、账户控制等,基本覆盖对DC/EP流通的完整承载路径。

穆长春在网络课程中也曾提到:“目前支付宝、微信也使用人民币支付,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只是换成了数字人民币,虽然支付工具变了,但渠道和场景都没有变化。”这指向了DC/EP的流通载体不会全面脱离现有第三方支付渠道。

不过亦有支付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DC/EP在前端形式上还处于探讨测试阶段,如果形成一个嵌入手机系统、实现全渠道覆盖的超级钱包,市场机构固化的格局会不会松动?目前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仍有利益上的顾虑。

此外,DC/EP一旦流通,此前与纸钞发行、流通、回笼、贮藏相关的产业链将迎来变革,银行系统、终端设备等均将面临改造需求,随之酝酿出新的产业契机,这也使得包括银行IT、终端设备、芯片制造等机构开始跃跃欲试。

一家主营ATM公司的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农行测试钱包APP只是四大行技术赛马的某一条路径,其他银行也有不同路径,不排除线下兑换等尝试。在最终交易场景,面临着受理终端的庞大的改造需求,比如交通场景的闸机、医疗场景的收款改造,都是巨大的市场机会。“我们已经和相关试点银行进行测试研发了。”

“不过目前很多第三方支付机构还判断不好DC/EP带来的影响,大家害怕错过行业机会,也担心受到冲击颠覆。”一位成都的行业人士告诉记者。

有上述想法的不止是支付行业。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虽然DC/EP的发行需要依托其进行,但其对活期存款的“替代性”也正在改写银行在货币政策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倒逼其进行应对。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所著《金钉子——中国金融科技变革新坐标》一书中就谈道:个人所拥有的数字货币是存入银行的活期存款,以获得相应利息并承担该银行可能发生破产带来的损失,还是留在更加安全的数字钱包里,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选择,将彻底改变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并左右其命运。

不过邹传伟在一场网络直播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认为:DC/EP和现金的投放路径类似,二元体系设计考虑了商业银行利益,预计会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去拓展零售支付和零售业务。

此外记者向区块链行业人士了解到,目前虽然四大行以外的银行暂时还未参与DC/EP试点,但多家深圳地区股份行已经有数字货币相关的项目推进。

需要注意的是,至少到目前,清算机构在DC/EP发行流通中的角色仍旧未知。

有清算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迹象确实表明DC/EP是独立的一套系统,清算机构如何参与、需不需要参与还要等高层明确。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告诉记者:加密数字货币无需银行账户即可进行价值转移,不需要经过中心化的转接清算环节。但是否银联等清算机构就会边缘化呢?至少从短期看这种可能性较低,这关乎DC/EP的发行规模和接受程度,目前M0在整个货币发行中占比较低,此外也会与纸钞长时间并行。

迎接“新型货币战争”

虽然DC/EP目前具有更强支付工具的特点,但却不应该忽略其作为法定货币的职能,其研发设计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时代使命。

作为DC/EP最重要奠基人之一,现任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在近期为诺伯特·海林《新货币战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即提到:对于法定货币而言,私人支付工具的“去现金化”口号,以及“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的兴起,更像是一个Morning Call(叫醒电话),唤醒中央银行应重视法币价值稳定,唤醒中央银行不能忽视数字加密货币这一难以回避的技术浪潮,唤醒中央银行应重视央行货币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

这似乎可以成为观察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初衷、顶层设计和技术路线选择的一个注脚。

外部环境上,比特币甚至更多叠加智能合约等新型功能的新型“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出现,已经在重新定义货币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Libra计划横空出世以来,其超越主权货币的野心也给法定货币当局提出了新的挑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曾公开表示:未来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竞争,或将发生在数字金融领域,而数字货币也许就是这场新竞争的终极战场。掌握了全球性的数字货币,就能很大程度上拥有全球支付与货币体系的影响力。

记者注意到,韩国央行4月初已经启动了一项关于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试点计划,为期22个月,用来检查央行发行此类货币的能力。而新加坡的央行数字货币也一直处于测试之中。

本次疫情实质加速了DC/EP的进展。邹传伟认为,首先,疫情中,现钞可能携带病毒,人民银行为此对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回笼的现金加强了管理,而DC/EP不存在这个问题。此外,疫情后地缘政治局面会更复杂,DC/EP会为疫情后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局面提供新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现阶段DC/EP主要作为M0的替代进行研发,但从货币职能来看,未来其最具想象力的价值显然不止于此。

在陈文看来,数字货币的最大价值仍在跨境支付领域,传统跨境支付依托美元主导的SWIFT体系,资金往来受到开设账户等制约,而DC/EP只需要使用者拥有数字钱包,几乎与现钞交割没有区别。“去年年底开始,前央行人士也开始提到DC/EP在批发场景的价值,因此最终DC/EP在哪些场景落地并真正体现出赋能性的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巧合的是,就在央行数研所披露DC/EP试点进展的当天,Libra白皮书2.0版发布,其架构改为锚定单一法币,并希望通过合规框架提高其支付系统的安全性,此外亦明确放弃向无许可公有链系统的过渡计划。种种变化表明,Libra的推出亦在加速之中。

/template/Home/AllNew/PC/Sta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