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公司中标储能项目 有望助力科力远打开电池新空间
来源:金融界网
在经历了2021年的爆发元年后,储能市场2022年继续“加速跑”。1月21日,随着英利发布结果公示,今年的首个储能招标正式落定,10大配套项目的总装机量高达1.39GW。
根据《英利保障性项目配套储能入围招标成交公示》,共有7家企业中标了英利智慧(保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储能项目,成为英利2021年获批的河北保障性光伏项目的储能供应商。值得关注的是,7家企业中,既有阳光电源、蜂巢等行业老面孔,也有深圳科力远数智能源技术有限公司、风帆有限责任公司等储能“新势力”。
储能赛道玩家增多,反映了市场的火爆。分析人士表示,储能在碳中和背景下持续爆发,离不开政策端的加持。2021年是储能产业政策出台的大年,国家层面发布储能相关重点政策50余项,各省市发布80多项。在A股市场,储能同样是最热的概念之一。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0日,储能指数已经上涨了71.67%。
储能风口下自然也吸引了玩家入场。但储能,尤其是占据市场C位的电化学储能,对安全、循环寿命以及全生命周期内的度电成本控制有着颇为苛刻的要求,门槛极高,强者恒强。那么深圳科力远数智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等新玩家又是如何在群雄逐鹿的储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呢?
据了解,深圳科力远数智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由科力远(600478)与间接控股股东广东科力远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科力远(600478)公告显示,合资公司融合其储能电池产品技术和科力远控股大数据+数字孪生技术,开发了“镍氢锂电混储数智能源系统”及其他储能系统产品。
科力远官微介绍,混储数智能源系统的储电介质由高功率密度的镍氢电池和高能量密度的锂电混合组成。相对于单一的电化学储能技术,混储数智能源系统在数字孪生技术的智慧能量管理下,实现了两种电池运行模式的相互协调,发挥了镍氢电池大功率、高安全、长寿命、宽温域的特点,以及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优势,具备优异的调频性能、高可靠的安全性、较长的循环寿命以及较低的运行能耗。这种颇具创新性的“镍氢锂电”混储模式被认为是合资公司中标的重要因素。
行业人士对此表示,以风光电为代表的新型电力系统,碳排放强度远远低于传统的火力发电系统,但其波动性、间歇性和随机性也对电网的消纳能力、调节能力、配置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更加灵活、更安全的新型储能技术实现调峰、调频、调压、紧急控制、新能源出力跟踪等多种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被誉为2021年电化学储能十大技术新动向之一的混合储能应运而生。该模式通过不同储能技术或者不同类型电池的有机结合,增强了系统经济性和安全性。国内已知的混储模式包括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的“飞轮+锂电混合储能”、深圳科力远数智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的“镍氢锂电混储数智能源系统”等。
科力远(600478)透露,“镍氢锂电混储数智能源系统”是依托上市公司在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电池及管理系统等领域的研发制造能力,同时吸收了控股公司在光伏发电系统、分布式微网储能系统、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系统的技术经验,创新发展而来。
据了解,科力远(600478)是国内的镍氢动力电池龙头,打造了完善的产业链闭环,是控股公司唯一的电池产业化平台,其主要客户在国内的混动汽车销量已达150万台,全球销量超过1900万台,无一例电池起火或爆炸事故。同时,公司的消费类锂电业务近年来也保持高增长态势,为多家头部企业批量供货。控股股东则在储能市场浸淫已久,早在2011年就已在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发布了可离网的分布式微网储能系统,实现了发、储、用、节、优、安六位一体,并在深圳、天津等地获得商业化应用。2021年,科力远控股股东先后与保定市政府、英利达成共识,共同推动“镍氢锂电混储数智能源系统”的市场应用。
根据BNEF预测,到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总装机量有可能达到45GW,超出国家规划50%。此次中标,无疑将为“镍氢锂电混储数智能源系统”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加快合资公司的储能业务拓展,并由此带动科力远(600478)打开镍氢电池及锂电池的储能空间。